人際關係相處,人際關係問題,人際關係技巧,人際關係課程,溝通課程

做人好難…!為何人際關係相處不好?因為你只敢活在別人眼中

人際關係相處,人際關係問題,人際關係技巧,人際關係課程,溝通課程

人際關係相處當中,你總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,你也甘願先放下自己手邊的事,花時間、精力去幫助他人。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你做了很多事、幫了很多人,你每天都用類似的心境過生活,然而,晚上回到家,一個人關上房門後,你卻發現自己的內心很不快樂…這,是為什麼?

因為,你只是努力活在「別人眼中」

從小到大,我們總是藉由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的人際關係是好或差。這印證了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.庫利(Charles Horton Cooley)提出的「鏡中自我」,說明我們對自我的看法,常常是基於旁人對自己的反應和知覺所產生,表示我們會受到「重要他人」的影響。然而,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,活在「別人眼中」時,反而容易使我們迷失了自己。

我們知道,大家基本上都喜歡「好人」,因此在人際關係當中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「好人」,可以圓融得與他人相處、受人歡迎、有好人緣。也正因此,有些人在不經意間拋棄了自己的原則(甚至根本沒有為自己樹立原則),沒有自我的生活重心,盲目迎合他人,渴望從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卻不明白這樣的做法既膚淺又不討人歡欣。

「扮演」好人讓你有所期待?小心落空心生委屈、仇恨…

當我們拋棄自己的原則,為了討好別人而努力,我們就搞錯方向了。因為那樣的做法是在「扮演」好人,而不是「成為」好人。當我們努力「扮演」好人,就肯定會有「期待回報」的心態。這「回報」可能是任何形式,但無論它(回報)是什麼形式,只要有所期待,就會讓自己不太愉快。

「期待回報」跟「感覺委曲」是緊緊相連的,因為當掌聲不及期待,或者期待落空時,內心可能就會有一些聲音,例如:「他怎麼可以把我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?」「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,他還是對我那麼冷淡?」諸如此類的聲音在心中無限迴轉,結果把自己看成最「委屈」的人,甚至心生仇恨,認為別人都虧欠自己,因此讓自己很不快樂。所以,當你認為自己在人際關係當中有委屈時,問問自己:「我是否帶著『期待回報』的心態去付出、去給予?」

好人不能扮演,那要如何「成為」?樹立原則,並持守原則 人際關係才會加分

在人際關係中,無論是主動、被動,只要是出於勉強或刻意的付出,都不會為自己的人際關係加分,也很難讓人產生感謝,因為那只會讓人感到壓力,甚至希望與你保持安全距離。既然知道是如此,我們就別再勉強自己「扮演」好人。

如果心裡知道自己其實有哪些原則,就不要再隨便打破自己的原則。例如,晚上9點是陪伴家人很重要的時間,那麼無論如何自己都要把這段時間空出來,除非緊急事件,否則絕不輕易把自己的時間隨便瓜分掉。因為如果有一次為了其他非緊急需求而打破原則,別人就會認為「這對你來說也不是什麼重要的原則」,就會有第二、第三次來打擾的可能。

如果自己本來沒有什麼原則,也可以藉由感受到自己心裡的「勉強、刻意」,而明白這是自己的其中一條界線,此後就能在這條界線中為自己樹立原則。例如,明明自己手邊的事情多到爆炸,同事過來問說可否幫個忙?這時不要急著回答,而是要先衡量自己目前手邊的狀況與他的需求,如果自己真的幫不了忙,就要懂得婉拒,或提供對方其他建議(例如找B先生幫忙);如果他不急,或許可以答應他,但要表達清楚「會慢一點才能完成他的需要」。

了解自己就能輕鬆「做自己」

樹立原則,最重要的就是先了解自己,明白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;能接受什麼、不能接受什麼;幫忙可以幫到什麼程度,付出可以付出到多少。既然是好人,就不用「扮演」好人,若是因為害怕拒絕會讓別人失望,那就代表自己只是努力活在別人眼中,而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不清楚如何「做自己」。

「做自己」不是要我們很自大、很自我,而是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資源去創造更好的人際關係,不用委屈自己去做「不想」或「做不到」的事情,也不會事事都需要別人給予回報,因為當我們願意幫助他人,是發自內心的去做,不會覺得辛苦,也不會覺得委屈,因此會很容易感到愉快,也會覺得人際關係很圓滿踏實。

 

一堂課翻轉人生 早鳥優惠限時報名